擠眉弄眼有可能是面肌痙攣

本文已影響2.67W人 

擠眉弄眼,文學上多用來貶義描述;但在醫學上,也常是某種顱神經疾病的表現之一。

擠眉弄眼有可能是面肌痙攣

面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表現爲一側面部不自主抽搐。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女性多於男性。發病時,眼輪匝肌開始收縮抽搐,表現爲“擠眉弄眼”,然後瞬間波及同側面頰部肌肉,引致同側口角抽動。抽搐呈不自主、陣發性,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活動等而加重。

HFS起因於面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血管搏動或是壓迫刺激面神經根部所致,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爲主,而小腦上動脈SCA)較少見。PICA和AICA變異較大,易形成血管襻壓迫到面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面神經形成壓迫。

藥物治療包括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輕型患者或是發病早期有一定效果,晚期患者或是重型患者效差,需考慮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

1.面神經幹和分支切斷術;

2.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

3.面神經垂直段梳理術;

4.微血管減壓術(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最爲有效,應用普遍。美國Jennatta教授(1967)首創。

MVD具體方法是:全身麻醉,採用耳後髮際內直或狐形切口,顯微鏡下觀察橋小腦角區周圍血管與面、聽、前庭神經複合體的解剖關係,仔細探查面神經周邊的血管分支或襻,尤其是面神經出腦幹的根部區域,確認責任血管。神經電生理監測(面部肌肉自發和誘發肌電圖)對明確面肌痙攣的責任血管,極爲關鍵。鬆解面神經周邊的蛛網膜。在責任血管與受壓之面神經根部間充分遊離,墊隔以Teflon片。

本例患者,男,面肌抽搐3年,早期服用卡馬西平有效,近年來進行性加重。患者症狀見MRI顯示右橋小腦橋腦角區右側血管襻近鄰右側面神經經過。

MVD手術,術中見右側小腦前下動脈AICA呈襻擠壓右面神經腦幹根出區,分離蛛網膜,擡離責任AICA襻,見面神經根部斑片狀變色區。電生理監測顯示AICA襻被移開面神經後,AMR或LSR消失。證實責任血管判斷準確。再次全程探視面神經走行區域,未發現有其他責任血管,安放Teflon墊片,以隔開二者,術閉關顱。

術後麻醉甦醒,查見面部抽搐消失,術後未再出現面肌痙攣,恢復良好出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