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腫瘤免疫逃逸的新策略

本文已影響3.91K人 

(一)細胞因子

逆轉腫瘤免疫逃逸的新策略

通過輸注細胞因子,可調節機體免疫應答、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促其分化成熟。臨牀抗腫瘤免疫治療最常用的細胞因子包括:IL-2、干擾素(IFN)等。

IL-2可促進T細胞增殖和分化,產生多種淋巴因子如IFN-γ、IL-5、IL-6、TNF-β及CSF等;通過直接或間接作用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和免疫球蛋白的分泌;能誘導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NK細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LAK)等多種免疫效應細胞活化,並誘導殺傷細胞產生IFN-γ、TNF-α等細胞因子;同時可刺激單核-巨噬細胞活性。IL-2處於細胞因子調節免疫應答網絡的中心環節,對機體的免疫監視及抗腫瘤免疫有重要意義。目前主要用於轉移性腎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能使5%~10%的患者獲得完全緩解。除此之外,通過與其它細胞因子、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等的聯合,在膀胱癌、乳腺癌、肝癌、淋巴瘤等惡性腫瘤中亦有應用。不良反應有寒戰、發熱、水瀦留、體重增加伴毛細血管滲漏綜合徵等。治療前或治療過程中給予撲熱息痛、消炎痛、腎皮質激素等可減輕不良反應。

IFN分爲IFN-α、IFN-β、IFN-γ三類。抗腫瘤作用機制: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分裂、殺傷腫瘤細胞;上調腫瘤細胞表面MHC類分子表達;增強免疫效應細胞殺瘤活性。IFN-α可用於白血病、惡性黑色素瘤、淋巴瘤、腎癌等。IFN-γ免疫調節活性較強,常與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聯用。IFN治療一般無嚴重不良反應,少數患者可有流感樣症狀、發熱、疲乏、頭痛,與劑量有關。

(二)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

過繼性細胞免疫治療通過回輸抗腫瘤免疫效應細胞,以提高機體抗腫瘤免疫能力。

1.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CIK)

CIK療法是將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經多種細胞因子(CD3單克隆抗體、IL-2、IFN-γ等)刺激活化後回輸體內的治療方法。其殺瘤活性強、殺瘤譜廣、不良反應輕微,廣泛用於腫瘤的輔助治療。

2. LAK細胞

LAK細胞是指自體或同種異體外周血淋巴細胞經細胞因子(以IL-2爲主)活化後獲得的免疫殺傷細胞。其殺傷效應具有一定的非特異性,即具有較廣譜的抗腫瘤作用。目前臨牀研究結果顯示,其對腎癌、惡性黑色素瘤、肺癌、鼻咽癌、白血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效果較好,而對其他實體腫瘤如肝癌、腸癌等則療效不甚理想。當腫瘤負荷較大或出現轉移時,其作用受到了限制。但對於控制復發、轉移、微小殘留竈以及惡性胸(腹)水的治療效果較爲顯著。

3. 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

TIL細胞指腫瘤組織中的具有抗腫瘤效應的浸潤性淋巴細胞。目前獲得TIL細胞的途徑主要有三種:①手術切除或活檢的腫瘤組織;②癌性胸水、腹水中的淋巴細胞;③轉移淋巴結。TIL細胞分離操作複雜,易造成污染,培養時間較長,且多數腫瘤組織中TIL細胞含量很少,其培養成功率只有20%左右。因此臨牀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