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

本文已影響2.79W人 

培養孩子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他們脫離我們的生活,成功地進入自己的生活。

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

-約翰·羅斯門

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

如果你正好走到十字路口,右邊是你熟悉但不能跳槽的老路,左邊是陌生但有機會的新路,你選哪條路?

看到這裏,你在考慮和評價嗎?當然,答案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但是,現在和大家討論的不是去哪裏好,而是我們決定時的習慣。

通過長年來的輔導經驗,我發現有些個案的困擾就是卡在“難以下決定”,而“難以下決定”的內在因素是“怕做錯決定”,而“怕做錯決定”的深層因素則是“擔心被指責”。

追根究底起來,原來我們害怕被批判、被指責,所以下決定時舉棋不定、猶豫不決,尤其是從小接受到父母、長輩破壞性批評多的人,往往下定決心的速度就越慢。

我曾經在公園看到一位父親正在訓練兒子走橫梯,這個橫梯下面有安全索,看起來沒問題,也不難走,不少兩歲多的小孩已經可以輕易地走過去。可是,這位約五歲的小弟弟一步也踏不出去,他眼中含着淚水,腳還不停地顫抖。目睹他的表現,氣急敗壞的父親一面催促他往前走,一面大聲地抱怨:“人家那麼小的小朋友都走得過去,你爲什麼不敢走?你是個男孩,爲什麼沒有男孩的樣子?少年還很困難,無能爲力地哭着叫母親。

旁邊不認爲的母親看到這個場面,對男孩的父親說:丈夫,不要勉強!我沒想到爸爸會更生氣地責備媽媽。只有被你寵壞了,變得膽小!

旁邊的其他監護人看到這個場面,驚呆了,我也是。

五歲的孩子不能走兩歲以上的孩子能走的橫梯,難道不是因爲父親批多嗎?而原本可以做爲緩衝劑的媽媽,竟又被爸爸責備,小男孩的稚嫩心靈,當然更加茫然了。

曾經訪談過一位醫師,他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有些媽媽帶孩子來看病,孩子都已經高中了,問他哪裏不舒服,他沒有直接回答,反而擡頭看看媽媽,再由媽媽回答!”短短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有的子女多麼依賴大人,而大人也多麼習慣替子女做決定。

我認識一學生的監護人,她爲兒子買了所有科目的參考書,安排了每天的課程,每天晚上坐在兒子的桌子旁邊,拿着測試卷回答兒子,深夜之前不讓兒子洗澡。她決定兒子只能看什麼電視節目,決不妥協。

我曾在拙作《大兵EQ》中提到過父親的抱怨。這位父親抱怨當時在國外服務的獨生子女,總是打兩天打電話回家抱怨,上司已經不小了,說想念母親的話,一點也不像男孩子。多次接到兒子的電話,生氣地罵,生氣的兒子爲什麼不能像別人一樣成爲士兵,只是丟臉。尤其當電話是由他的妻子接到的時候,總是看她抱着電話說個不停,眼中還含着淚,好似碰到什麼大災難,真是氣死人。

之後,他真的看不見了,所以有沒有辦法說服不長大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妻子。我想大家一定會同意的。這位士兵哥哥長大成人了,不應該像孩子一樣。遇到問題就抓住原生家庭臍帶不放手。

所以,成爲父母的人,如果想讓孩子下定決心,積極面對人生的能力,請逐漸引導孩子面對自己的選擇、自己的問題,及時做出決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