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 不當柺杖當“嚮導”

本文已影響3.03W人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1500名兒童進行長期追蹤觀察,30年後發現20%的人沒有取得任何成果。與其中成果最大的20%的人相比,發現最顯着的差異不是智力,而是個性品質不同。成就卓著者是具有堅強毅力、獨立性、勇敢前進等個性品質的人。可以看出兒童的獨立品格對成長和材料有多重要。

父母 不當柺杖當“嚮導”

獨立性是指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社會生存和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質量。幼兒教育專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是培養獨立性,包括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重點培養自立生活能力。獨立性的培養要從小抓起。

從2-3歲幼兒身心發展看獨立性的表現

一是要求擺脫成人控制。

2―3歲幼兒自我意識開始萌芽,言語和動作的發展迅速,對周圍世界的認知範圍擴大。他們喜歡到處摸索,不要大人抱着,也不想牽手走路。他們已經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對成年人要求他做的事情,往往會回答不。對自己己來。

二是因爲手腳的動作還不協調,所以走路或跑步容易摔倒,用杯子喝水翻身,用勺子吃飯灑在身上。這些現象通常被認爲是不聽話和固執。

三是渴望與同齡人交往。交往是幼兒的發展需求,2~3歲的獨生子女特別明顯。他們特別喜歡和鄰居的孩子玩,甚至說沒人和我玩,無聊。父母經常以不安、不安全爲理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歲的幼兒對自己有點會議,但還不熟練的事情最感興趣,喜歡自己多次玩弄某種玩具,多次玩遊戲等。

家庭是培養幼兒獨立性的首要場所

任何孩子,無論是獨生子女還是非獨生子女,都是由於父母教育和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人格質量和能力。獨立性也不是天生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後天形成的結果。

首先,珍惜幼兒的自我獨立意向

當孩子兩三歲時,第一個自我概念就出現了,第一個人稱我稱自己,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一定的滿足或成人的支持時,幼兒表現出自豪、高興、自尊、自豪等最初自我肯定的感情和態度,否則會出現否定的感情和態度。因此,我們必須十分珍惜幼兒的獨立性意向,給予熱情鼓勵和支持,使獨立性不斷髮展。

父母要根據孩子獨立性的表現,抓住2-3歲這個關鍵時期,因勢利導地培養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飯、小便、穿鞋襪、收拾玩具等。若錯過時機,形成依賴和懶惰的習慣,改正就難了。

其次,不要過度保護孩子

在歐美國家,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獨立性培養,不是依賴父母和其他人,而是尊重個人奮鬥。他們主張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孩子一出生就讓他住在一個房間裏,很少和父母住在一起。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

在我國,現在獨生子女增加,父母過度重視孩子,產生過度保護和限制的問題。爲了安全和其他原因,很少給1歲以內的孩子提供坐、爬、站、走的機會。孩子醒來時,經常抱在懷裏,躺在牀上,坐在帶圍欄的牀上。這種過度的保護和過度的限制實際上剝奪了孩子積極探索和認識外部世界的機會,阻礙了他們的心理髮展。家長要了解幼兒心理髮展的特點,不要壓抑幼兒的獨立活動意向,釋放手腳,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養自己的獨立自主性,爲形成良好的個性打好基礎。

再次,採用適當的教育方式

注意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式,要認真聽孩子講話,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飯不要勉強,儘量不要讓孩子工作。不要在公共場合斥責孩子的不爭氣、愚蠢和沒有出息,這將深深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並不是寵溺孩子。事實證明,受到父母充分尊敬的孩子大多與父母合作,友好,禮貌,行爲高雅,自我獨立意識強,心理學家認爲這是孩子應該尊敬的好反應。

民主型的培養方式有利於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家長不得將自己的觀點和要求強加給孩子,剝奪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和自我發展的機會。

另外,從興趣上培養

讓孩子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簡單的命令,防止他們對勞動產生對立情緒或厭惡心理。幼兒對遊戲活動有強烈的興趣,讓幼兒做些象徵性的勞動時,要儘量遊戲化,這樣他們就會以極大的興趣積極參加,如果能經常地堅持訓練,他們就會逐步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獨立性和勤勞、不畏艱苦是密不可分的,不愛勞動,害怕艱苦,怎麼能夠堅持獨立性和自主性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