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說“反話”要不得?

本文已影響1.98W人 

嬰兒案例:

和孩子說“反話”要不得?

上週末,5歲的洋洋和母親在客廳玩積木,洋洋用積木搭建高塔,母親看到快做飯的時間,提醒洋洋。洋洋,媽媽去做飯,一會兒,自己再積木,去看會書,媽媽做完飯後再一起玩。

洋洋玩得很開心,聽了媽媽的話,馬上喊道:不行,媽媽要和我一起玩。媽媽去做飯,不吃飯嗎?那也不行!洋洋說,開始哭了。媽媽也生氣了,“我不是跟你說做完飯再陪你玩嗎,你怎麼聽不懂話呢?哭,哭,你哭吧,你就使勁地哭吧!媽媽說完了,氣得走了。洋洋索性坐地板上放聲大哭起來。媽媽就是想不通,這個孩子怎麼聽不懂大人的話呢?怎麼越說哭得越厲害呢?

專家分析:

洋洋是聽不懂媽媽的話嗎?母親說的去做飯,洋洋一定理解了,但母親看到洋洋繼續和自己一起玩,哭了。母親說:哭吧。用力哭吧洋洋不知道。洋洋在母親說話後,反而坐在地上哭了。

學校長記得上課鈴響了,三個一年級的少年出汗回到教室說:報告!三個孩子站在班門口向老師大聲喊叫。哎呀!你們還回來呀,再玩會兒去吧,別急着回來呀!聽了三個男孩,轉身向外跑。我回來了!老師不能哭。之後,校長幫助老師分析了這個笑話,錯誤的不是三個男孩,而是因爲老師不知道一年級孩子的特徵。這位老師本來就經常教高年級,說反話的學生也能聽到,等到再教低年級的時候,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還不成熟,所以孩子聽不懂老師說的反話,開了這樣的笑話。

洋洋的媽媽也是犯了相似的錯誤,對孩子的年齡特點不瞭解。如果這個年齡的孩子不能理解反問的語氣,就不適合用正面鼓勵的方法強化孩子的正確行爲,否定的方法教育孩子。

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的孩子需要的是家長的榜樣作用和積極的正面引導,孩子的行爲以模仿學習爲主,要讓孩子怎樣做,就先做給孩子看,孩子對一些語言指令往往不會有直接反應,家長必須輔以身體語言,如手勢、動作,讓孩子明白家長說的是什麼意思。同時孩子理解能力差,注意力的轉移需要一個過程,要給孩子一段思考的時間。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我們在給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考慮孩子的心理特點,有一些小的技巧、小的策略,可以讓孩子自動地隨着你的要求轉移自己的行爲。下面給出的一些辦法就是幫助家長化解洋洋出現的類似問題。

事前先給孩子一些“心理準備”

在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之前,可以先將時間安排告訴孩子,讓孩子有心理準備。例如,母親事先對洋洋說:現在是4點,我們可以先積木,4點半媽媽做飯。自己讀書,自己玩,吃飯,媽媽可以一起玩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時間觀念,但是知道時間是怎樣安排的,有心理準備,需要改變活動的時候也容易接受吧。

模仿兒童的不良行爲

兒童3歲後開始判斷哪些行爲是正確的,哪些行爲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有簡單的判斷能力,兒童高興時,拒絕結束遊戲,也不想讓母親離開,情緒有表現,父母模仿這些表現看到孩子哭了,媽媽假裝哭了。我不幹,我還想玩!假裝哭着說話。孩子一般都會破涕爲笑。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緊張情緒也會有所緩解。

結束遊戲要“事先聲明”

在遊戲之前告訴孩子時間安排,也會由於孩子的記憶力保持時間比較短而忘記,還要在玩的過程中,不斷提醒孩子,“事先聲明”,以防孩子因爲忘記而“變卦”。如,“寶寶,再玩十分鐘媽媽就要去做飯了,只能再陪你搭完這個樓房了,剛纔我們說好了,是不是?讓孩子想起自己的約定,提醒孩子實現自己的約定。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