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腫瘤術後血管化移植

本文已影響1.23W人 

自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以來,一些學者通過轉移額瓣和三角瓣來修復頜面組織的缺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組織瓣有結締組織的支持,術後收縮小,成活率高,對遊離皮片有很大優勢。20世紀70年代,帶蒂的軸型皮瓣的應用大大提高了皮瓣移植的生存率,但同時轉移範圍有限,影響了頸部組織清掃的徹底性。特別相對於經過術前放療的患者,供區局部血運相對較差,非血管化組織或帶蒂皮瓣移植成功率甚至不到9%[2]。

口腔頜面腫瘤術後血管化移植

20世紀末,血管外科技術的發展,爲利用各種不同的血管化自體組織進行遊離移植來修復口腔頜面部缺損提供了基礎,手術成功率一般在90%以上,術後血管危象發生率約爲5%,搶救成功率高於50%[3-4]。因此運用遊離組織瓣移植修復缺損,有比較大的優勢:(1)組織血供豐富,有利於局部癒合,同時感染率大大降低,尤其對於經過術前放療的患者,遊離皮瓣血供相對豐富,爲首要選擇;(2)對於複合性組織缺損,特別是皮膚、肌肉,可以根據受區缺損的組織量多少,選擇適宜的部位設計不同皮瓣;(3)供區可以選擇位於身體的隱蔽部位的組織,減少暴露供區瘢痕。

目前國內外常用的血管化遊離皮瓣有遊離前臂皮瓣,特別是遊離前臂橈側皮瓣遊離前臂外側皮瓣遊離胸大肌皮瓣等。前臂皮瓣是國內楊果凡等[5]首先報道應用的,又稱爲中國皮瓣,由於其血管蒂較粗,皮瓣血供豐富,吻合相對比較容易,廣泛用於修復舌、頰、脣等軟組織缺損[6-7]。但是,由於供給區沒有隱藏,需要另外植皮修復供給區的創造面,造成二次傷害的同時,還需要犧牲主要的血管幹燥,對手的功能有一定的影響。股票前外側皮瓣組織血液供應豐富,供應區相對隱蔽,創面一般可直接收攏,供應區功能幾乎不受影響,最近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臨牀。但同時皮瓣的血管變異相對較大,對操作者要求較高。

國外有學者應用腹直肌修復上下頜骨大塊缺損的案例[8],此類皮瓣供區相對隱蔽,成功率較高,但供區存在腹壁疝的風險。另外,海外學者利用遊離空腸片修復口腔粘膜缺損[9],具有粘膜分泌特性、薄而柔軟、術後不易攣縮、可塑性好等優點。但是,由於需要剖腹手術的供給體,有引起腹部併發症的可能性,難以普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