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糧真的需要多食嗎

本文已影響1.15W人 

雜糧通常是指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主要有:高粱、穀子、蕎麥、燕麥(莜麥)、大麥、以及芸豆、綠豆、小豆(紅小豆)、蠶豆、豌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

雜糧真的需要多食嗎

營養學認爲,最好的飲食其實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則就要求食物要儘量多樣化。多樣化有兩個層次,一個是類的多樣化,就是要儘量吃糧食、肉類、豆類、奶類、蛋類、蔬菜、水果、油脂類等各類食物;另一個是種的多樣化,就是在每一類中要儘量吃各種食物,比如肉類要吃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魚肉、兔肉、鴨肉等等。

糧食也如此,只吃精米、白麪是不符和平衡膳食原則的,還要吃粗雜糧,如小米、玉米、蕎麥、高粱、燕麥等。對此中醫古籍《黃帝內經》已有認識, "五穀爲養,五果爲助,五畜爲益,五菜爲充"。在五穀裏面通常認爲稻米、小麥屬細糧;粗雜糧是指除稻米、小麥以外的其他糧食,即前面提到的玉米、蕎麥、燕麥、小米、高粱、薯類等。

雜糧的營養價值真的比米麪高麼?

雖然一些說法給大家這樣的印象,即粗雜糧的營養價值比細糧要高得多,但實際上每一種穀物的營養都各有特點。非要比個熟優熟劣,未免勉強。不同品種的糧食,營養價值也不盡相同,燕麥富含蛋白質;小米富含色氨酸、胡蘿蔔素;豆類富含優質蛋白;高粱含脂肪酸高,還有豐富的鐵;薯類含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

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雖然不能被人體消化利用,但能通腸化氣,清理廢物,促進食物殘渣儘早排出體外。即使粗雜糧,例如小米的營養價值能比大米多一點,完全用小米代替大米,不但口感難以接受,而且營養方面也同樣並不合理。因此,最重要的不是粗雜糧比細糧好多少,而是不要偏廢一種甚至只吃一種,保證主食的多樣化。在保證主食多樣化的前提下,有意識地多選擇粗雜糧,可以作爲飲食營養的第二個原則。

本來稻穀、麥子的維生素B1含量並不比粗雜糧小米、玉米、蕎麥等少很多,但是加工成精米精面後維生素B1損失很大,加工越細的米麪,維生素Bl含量越少,因爲維生素B1主要集中在穀粒的外層。比較而言,粗雜糧的加工一般不追求精細,所以維生素B1含量比細糧要高一些。同樣是因爲加工程度不同,粗雜糧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鐵、鎂、鋅、硒的含量要比細糧多一些。這幾種微量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價值是相當大的。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無論細糧還是粗雜糧,其微量元素的含量與人體的需要量相比都不夠多,算不上豐富,並且其吸收率很低,難以被人體利用。所以,如果想依靠糧食來滿足身體對這些微量元素的需要,幾乎是不現實的,即使你全部主食都是粗雜糧也不行。

雜糧的的優勢

從理論上講粗雜糧的營養價值並不比細糧高出許多,那爲什麼還要強調吃粗雜糧呢?這是認爲現在人主要吃精米精面,吃粗雜糧太少了,主食不夠多樣化,不符合平衡膳食的營養原則,不利於營養攝入和健康。

強調多吃粗雜糧首先是因爲要保證主食的多樣化。所以對於有足夠的選擇食物的餘地的居民,指導他們避免營養過剩導致的所謂"富貴病"或"文明病",多吃粗雜糧就是其中的一個好建議。

如:粗雜糧有利於糖尿病、粗雜糧有助於降低血壓 、常吃粗雜糧能夠預防中風等

雜糧在營養上的劣勢是什麼?

一、粗雜糧加工粗糙,穀皮去除較少,不易消化;

二、粗雜糧含有較多的植酸和膳食纖維,過多攝入,會影響了鈣、鐵、鋅等礦物質的消化吸收;

三、粗米、粗麪在感官上不如精白米、面,口感較差。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