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觀念差異很大怎麼辦 導致隔代育兒有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39W人 

隔代育兒就很容易發生和長輩之間的衝突,不過其實要是審視一下就進爲什麼會出現有隔代育兒的差別,就能理解爲什麼總是有衝突了,本站小編就來說說吧。

隔代育兒衝突原因之一:成長經歷的差異

隔代育兒觀念差異很大怎麼辦 導致隔代育兒有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隔代育兒之所以矛盾重重,有着多方面的複雜原因。

成長經歷的差異是造成衝突的重要原因。

爺爺奶奶那一輩,生活總體上是比較動盪的,他們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鄉等一系列歷史上的大事件,是被動跟隨潮流時代走的一代。加上大多出生於多子女家庭,父母們文化層次不高,物質較爲貧瘠,逢年過節纔有肉吃。這使長輩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養家餬口上,對孩子的精神成長比較忽視,這又進一步導致了愛的匱乏。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Eldar Shafir說,物質貧乏對人的心理壓力,會讓人陷入思維陷阱不能自拔。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人骨子裏有較深的不安全感。

而年輕這一代呢,大多出生於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這正是改革開放後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有着大量的工作機會和上升通道,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在很多一二線城市的中產出身並不高,都是靠努力打拼纔有今天的成績。加上那時候獨生子女政策盛行,少不了來自長輩的關愛。所以他們的內心相對更加充盈,對未來往往比較樂觀。

這種成長經歷帶來的差異很容易造成兩種衝突,一個是消費習慣的衝突。

在我閨蜜和她婆婆之間體現的淋漓盡致,她的婆婆一生節儉到了“摳門”的地步,夏天不捨得開空調,熱的家人徹夜難眠;買魚蝦爲了圖便宜,從來只買死的,說用開水滾一下就可以消毒;一般三四個小時就要換一次的尿不溼,她七八個小時纔給孫子換一次,有時尿不溼已經沾滿了,她會在上面放點衛生紙繼續給孩子用,硬生生的把孫子弄成了“紅屁股”……

另外一個對生活掌控的衝突,即老一輩對未來的預期總是比父母們要悲觀。

在小區裏散步的時候,我亦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那些盡情撒歡兒的孩子,大多都是父母或者阿姨在帶,而那些總是覺得孩子危險,一爬高就趕緊抱下來,動不動就喝止孩子的人,往往都是爺爺奶奶。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隔代育兒的種種衝突,是彼此成長環境,經歷見識不同所導致,寄希望於讓其中一方退讓或改變壓根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此基礎上,隔代教育的缺點,比起體現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體現在家庭成員的關係上。

也就是說,隔代養育不僅僅是傷害到孩子,還可能傷害到老人,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孫輩……我見過不少家庭,可能因爲一些“給孩子餵飯”這種在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就發展到大吵大鬧,甚至火併……

所以這對年輕的父母們是極大的考驗,父母們不妨考慮一下自己家庭的情感賬戶,有沒有充足的情感儲蓄?一旦出現大額消費,自己有沒有即時充值的能力?

比如,你的另一半,討自己父母喜歡嗎?老人們最關注的點和最不能容忍的點在哪裏?一旦出現矛盾,你們有多大的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如果你的充值能力一流,家庭情感賬戶豐厚,那麼可以考慮隔代育兒。

隔代育兒衝突原因之二:時間觀的差異

隔代育兒觀念差異很大怎麼辦 導致隔代育兒有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時間觀的差異是衝突來源的第二個原因。

當人進入晚年,所有的雄心壯志都會被消耗殆盡,時日無多的壽命問題會讓他們更注重當下。而年輕父母這一代,正值事業的黃金期,他們的着眼是在未來而非現在。

這就造成了老一輩對孫子的關心,往往着眼於當下的照顧,比如天氣怎麼樣有沒有凍着,吃飯好不好,學習累不累;而父母們則會覺得現在吃的苦都是爲了以後的甜,所以現在苦一點也無妨……

我想起了《媽媽是超人》第三季裏黃聖依和楊子的孩子安迪,被奶奶照顧得無微不至,早上起來奶奶給安迪削石榴,在家裏給孫子打造了大型遊樂場,甚至安迪喜歡滑雪,竟然在家裏給孫子修了一座大型滑雪場。

比起奶奶對安迪的日常照顧,黃聖依和兒子的互動更多體現在“未來”:在節目裏她會給出清單讓兒子自己去買菜,會和兒子一起滑雪並稱贊說是“good experience”,會在微博曬兒子的照片誇他考試進步大……

這種時間觀的差異給年輕父母們帶來的啓示是,在選擇隔代育兒的時候,看看自己的孩子,他的認知發展目前處於什麼樣的階段?

每一個人生命的早期,是非常孱弱的,因爲翻身,走路,吃飯這些最基本的生存技能,都需要在撫養人的協助下才能夠完成。幼小的孩子們的需求,主要就是生存的需求,餓了要喂,哭了要哄,走路要扶……加上他們不會表達,所有的需求都必須通過猜進行。

所以西爾斯曾經說過,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就是要無條件的滿足他的一切需求。

而孩子過了三歲之後呢,他們開始了學校生涯,社會屬性逐漸顯露,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麼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上了幼兒園之後的孩子,爲了更好的適應未來社會,關注更多的並不應該是眼下的吃喝拉撒,而應該是行爲習慣,思維模式等着眼於未來的東西。

因此,如果孩子處於三歲之前,則更適合老人們發揮他們擅長的“當下”教養,隔代育兒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揚它的優點;但如果是孩子已經過了三歲,隨着年齡漸長,父母們的“未來”教育也許更加適合孩子的成長。

隔代育兒衝突原因之三:價值感獲取途徑的差異

隔代育兒觀念差異很大怎麼辦 導致隔代育兒有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價值感獲取途徑的差異是造成衝突的第三個來源。

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可以通過工作,賺錢,自我成長等多種途徑來獲取價值感,而賦閒在家的老一輩人,獲取價值感的途徑卻相當匱乏。

尤其是當人退休之後,收入墜降又脫離了之前的人際圈子,拘囿於家裏的一方天地,此時唯一供他們施展自己的便只有家裏了。很多“經驗派”老人,便是這麼造就的,在他們看來自己的經驗獨一無二,“我養兒子的時候就是這麼帶大的”是他們的口頭禪。這種經驗上的優越感在潛意識裏大大彌補了缺失的價值感。

除了之外還會造就出愛“唱反調”的老人,所謂的“老小孩”,講的也是這個意思,人老了,會有任性的一面,通過耍點小脾氣,能在家中“說上話”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感。總結起來兩個關鍵詞,就是經驗和感覺。

而年輕一代父母呢,他們不需要在家裏釋放自己的價值感,加上網絡的迅速發展造成的知識大爆炸,所以在教育孩子上相對理性,比起感覺和直覺,他們追求的是科學系統的育兒法。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在知乎上見到不少媽媽們吐糟,孩子生病了,老一輩不讓把孩子送醫院,卻堅持要用求神拜佛,吃蟑螂草根等奇奇怪怪的土法,最後兩輩人鬧得不可開交……

所以在考慮隔代育兒這個問題上,不妨先留心觀察下自己家的老人,他們的行爲,是發自內心對孩子的關愛,還是更多的對自我角色的闡述?

回到上文中孩子生病時候的分歧,媽媽們不妨進一步問一問,老一輩不願意把孩子送到醫院的原因是什麼?是一輩子生活在鄉鎮上缺少去大醫院就醫的經歷,所以對醫院缺少信任,還是盲目自信,覺得自己的信仰不可動搖?

所以關鍵點在於進一步溝通,如果老人可以聽得進去別人的意見,說明了他們是真的關愛孩子,只是自身視野不夠開闊搞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科學的;但如果他們對別人的話閉耳不聽,表現出偏執的一面,則說明了他們對孩子的照顧更多的是出自於對自我角色的闡釋,對於讓這種老人的隔代育兒,要非常非常的慎重選擇。

最後我想要說的是,隔代育兒的話題,是個很大的話題,絕非我一言兩語就能說清楚。我翻了很多網絡上的帖子,大多是選擇老人來帶孩子之後碰到的種種困擾,通過這篇文章也許你們發現了,這種困擾最後能夠完全解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與其這樣,不如先未雨綢繆,在此奉上“預防針”三劑,幫你在有效預防隔代育兒潛在的種種“頑疾”。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