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三辨法”

本文已影響7.35K人 

隨着人們對中醫認知和接受程度的提高,中醫治療的受衆羣體正在逐漸擴大。但目前三級中醫醫院的患者中,久治或反覆治療失敗後選擇中醫治療的佔很大比例。這部分患者的病情較初治者更爲複雜,治療時其辨證、用藥應有所不同,不可與初治者一視同仁。

中醫“三辨法”

治療此類患者,思路應有所不同:雖然仍遵從辨證論治的原則,其辨證應分爲“辨症”、“辨治”和“再辨”三個過程。

其一,辨症。初診時全面瞭解病史,辨別、篩選患者症狀信息,問診更應仔細,有所側重,此爲“辨症”。對於病史較長、治療經過複雜的患者,一方面醫者應思路清晰,將患者敘述的信息加以提煉歸納,從中抓取主要症狀和患者忽略的次要症狀,並適時追問,加深對於症狀的鑑別,比如頭痛,不僅問具體部位,發作特點、持續時間、緩解方式(遇冷加重、得暖緩解?),還要問疼痛的性質(脹痛、刺痛、麻木痛、頭重如裹)。另一方面,應全面細緻,不要遺漏特殊病史與生活習慣,包括生活節律(經常熬夜)、飲食習慣(肥甘厚味)、居處(陰暗潮溼)、情志(緊張、壓力)等方面的異常,如患者可能曾過度進補,致其雖曾屬虛證,亦夾雜實像。又如血液病人應追溯是否有毒物質接觸史,如從事化學工作、裝修環境或農藥殘留暴露等。這些對於正確辨證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

其二,辨治。應仔細瞭解患者既往治療經過、處方用藥,包括中、西醫藥及藥物毒副作用等,清楚治療對疾病證候衍變的影響,此爲“辨治”。一方面,總結既往有效、無效辨證與治則,症狀緩解、治療有效之處加以借鑑;無效者引以爲戒,及時尋求新的治療思路,避免繼續貽誤病情、延長無效治療。另一方面,分析既往治法用藥現在證候的影響,如既往用藥對患者可能產生的毒副作用,以往治則治法(溫補清泄等)對證型衍變的影響,瞭解現在證候是本病如此,還是因治而得,如舌苔厚膩,可能是溼熱所致,也可能是過於溫補造成。這樣就可以儘量避免重複無效治療,矯正辨治思路,使辨證更準確。

其三,再辨。在複診時根據用藥反應,辨別治療有效、無效,更改思路、辨證及治則等,使治療更精準,此爲“再辨”。複診時首先就前次就診症狀詢問,並對前次就診症狀進行好轉程度評價,瞭解主次矛盾解決情況;並根據患者的療效反饋,重新審視辨證與治療思路,及時予以調整,以助於更進一步準確施治,鞏固療效,使治療循序漸進、更精準。症狀繁雜者,不斷抓住其最亟待解決的症狀,再次進行辨症,分層次分步驟解決。

在臨牀實踐中,導師注重將“辨症”、“辨治”、“再辨”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全面瞭解患者的診療信息,貫穿疾病治療始終,這其中,重要的是要與患者充分溝通和交流,同時交待影響病情的相關注意事項,方能使醫患雙方的目標達成一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