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肚臍後的排病反應灸的常用穴位

本文已影響7.75K人 

艾灸肚臍後的排病反應

灸肚臍後的排病反應灸的常用穴位

1、灸後上火,表現爲口乾舌燥、牙齦紅腫、頭暈等,秋冬季艾灸更爲易於上火。艾灸所擅長的是扶陽,灸後體內陰陽暫時被打破,陽氣上延,即表現爲上火的症狀,一般爲正常現象。

2、灸時出水蒸氣,灸後起泡,有水泡和膿泡,多爲灸到一定程度的寒邪外排,多爲灸後自己不知不覺發生的(不小心燙傷除外)。泡破邪,說明灸的效果。用針刺破,每天用手懸灸,灸殺菌消毒,促進癒合,一般不包紮。期間可能不斷排水,痊癒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在一週到兩週之間,期間泡沫不得見水。

3、艾灸時,艾灸後皮膚髮癢,開始艾灸的情況表明寒邪在身體表面,艾灸一段時間出現的說明寒邪深,都是艾灸的有效表現,堅持艾灸可以緩解。

4、皮膚灸出花斑或紅點,花斑皮膚紅白,紅點可能有癢感。斑點多見,體內寒溼,一般艾灸時間消失,消失的同時,體質也大大改善。紅點多爲體內寒溼過重,多爲灸一段時間後出現,紅點出現後,隨身灸難以灸,需要煙霧直接灸法,部分緩解。

5、灸後失眠或嗜睡,灸後失眠多出現在灸的某個時間段,多由寒邪外排引起,有時一休不眠,有時說不出來的痛苦,但之後感覺到的問題有所好轉。艾灸後嗜睡比較常見,艾灸後陰陽重建,體內正氣和邪氣相互鬥爭,睡眠可提供良好的戰場,有助於身體恢復,此時注意適當休息,晚上不要灸得太晚。

6、有些人排尿特別多,這也是從尿道排出毒素的表現,此時應多喝水,這些反應逐漸消失。一般來說,灸後尿頻的話,腎臟和泌尿系統不太好的女性提示婦科有問題。

7、有些人稀疏,頻繁稀疏,糞臭,這也是排氣的反應。如果有這種反應,一般胃腸有問題或腫瘤。腸道問題很多。

灸的常用穴位

1、灸柱穴

柱穴爲督脈,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柱子有理性肺氣、補充虛損、解毒、寧神志的效果。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髮育,現代研究認爲,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中,兒童每月灸身柱、天樞,無病。

2、灸大椎穴

大椎穴是監督脈,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稱百勞穴,是監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被稱爲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該穴具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增強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數量,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3、灸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悲傷的思想積累,中腦主之。玉龍歌說:黃蓯四肢無力,中腦,足三裏。灸中院有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提高人的抵抗力,對胃脹痛、嘔吐、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很好的療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