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吃白米有較高健康風險

本文已影響9.79K人 

1931年日本富山縣發生含鎘大米中毒事件(1955年被命名爲“痛痛病”),鬼魁禍首是神通川上游的神岡礦山含鎘廢水。患者大多是婦女,病症表現爲腰、手、腳等關節疼痛。病症持續幾年後,患者全身各部位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行動困難,甚至呼吸都會帶來難以忍受的痛苦。到了患病後期,患者骨骼軟化、萎縮,四肢彎曲,脊柱變形,骨質鬆脆,就連咳嗽都能引起骨折。患者不能進食,疼痛無比,常常大叫“痛死了!”“痛死了!”有的人因無法忍受痛苦而自殺。

天天吃白米有較高健康風險

鎘中毒的這種急性疾病被寫入全世界的“營養與食品衛生”教科書,但鎘的慢性毒害一直被忽視。鎘被人體吸收後,主要累積在肺、肝、腎等器官中。鎘損傷腎小管,使骨骼的代謝受阻、腎功能紊亂,造成骨質疏鬆、萎縮、變形等,還可導致高血壓、肝損害、肺水腫、貧血等疾病以及神經和大腦損傷, 甚至誘發癌症。

我國也曾發生多次鎘污染事件,包括2005年“廣東北江鎘污染”事件,2009年湖南“長沙湘和化工廠鎘污染”事件以及2012年廣西龍江河拉浪段“重金屬鎘污染”事件。

國家農業部稻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也曾對我國市場的稻米進行安全性抽檢,結果發現鎘超標率高達10.3%。特別是江西、湖南的一些縣市,稻米鎘超標的問題非常突出。

2013年6月我國開始執行的新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中規定,大米鎘含量不得超過0.2ppm。日本政府規定,鎘含量超過0.4 mm的糙米一律進行焚化處理。

2014年我國官方環保與土地部門聯合發佈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報告的形成歷時8年,報告指出鎘的點位超標率佔7%,是所涉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率最高的,且遠高於其它化學元素。我國工業生產每年排放的未經處理的污水約400億立方米,這些工業廢水是導致我國農田鎘污染的主要原因。

已知水稻的某些獨特基因,水稻根系吸收土壤中鎘的能力較強,明顯強於玉米、大豆等,幾乎是常見穀物中最強的。水稻對鎘元素有富集作用,所以在同樣的土壤條件下(同一地區),吃大米比吃其他主食攝入更多鎘。實際上,根據官方建議,不要天天餐餐吃大米,以其他穀物特別是粗雜糧代替大米,可以降低攝入鎘風險。

不但是鎘,大米彙總砷污染也值得關注,美國FDA據此議,所有消費者(包括孕婦、嬰兒和兒童)平衡飲食,以獲得更全面的營養,避免因過量食用單一食品(比如大米,這個是我加的)可能對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

2017年9月,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布,又獲得了一項重大突破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他說,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小結:研究人員在拼命找去除食物健康風險因素的方法,而我們消費者對這些健康風險因素卻渾然無覺。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